笔者长期搞技术,因此十分认同“心有多远,就能走多远”的意思,或者说没有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,只有想不到的难题。说得极端一点,只要是没有人的因素的技术难题,几乎都能被解决。所以,实现物联网,技术不是问题,技术具有可行性。
然而,物联网旨在实现全地球的“信息化”,意味着所有客体对象都要被记录在网络上,或者是被信息系统所存储,也就是必须有IT系统给予“物体”业务的支撑和信息记录。
要用IT系统支撑物体的业务并记录信息。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IT基础软件给予支撑,没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不行,没有独立的业务软件不行,没有独立的各种中间件、应用服务软件不行,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先进的管理意识更加不行。
物联网=互联网+智能技术。互联网其实只是IT技术的一张皮而已,智能技术才是核心,而智能技术其实就是任何信息都有IT系统支持运作。
就以王建宙说的“羊”的例子来说,从养产生到生产,再到消费者的饭桌上。这个过程,看上去没有多少个字,但涉及的业务背景却是相当的烦杂。它涉及到环保信息管理系统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、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等。
而仅仅其中的一个信息系统实施起来都很不容易,比如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。这样的信息系统,在一个1万人制造业公司,项目周期应该需要四年时间,而且后期将有不断的业务和技术的优化。
凡是有过企业信息化经验的人,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:IT系统的实施难点在业务,在人。
所以早年在华为有人将IT总结为:IT就是沟通。鲁莽地说,就是扯皮打架。
因此,物联网的实现和推进,其难点在于,在笔者看来,使用二八原则就是:20%是技术,80%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形态的意识。
那年我面试去华为 毕业了,到华为报到 微软的7个P和华为的5个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