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深高速上,车流穿梭,郑南雁让他的司机送我和他从广州返回深圳,他是去深圳见人,我则是结束一周关于7天的采访回到深圳。这一次,端坐车中的郑南雁翻着我送的新书《沸腾十五年——中国互联网1995-2009》,突然煞有其事问了我一个问题:“林军,7天是不是一家很互联网的公司啊。”
我笑而不答,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,但必须先界定诸如什么样的公司是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前提。如果从7天超过一半的用户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预订的这一标准来看,7天确是一家利用互联网很到位的公司,不过,郑南雁的意思显然不仅仅如此,他更希望表达的意思是,7天是一家有互联网特质的公司,足够开放,足够创新,足够关心用户体验,足够重视数据发掘……
不过,就我本人,更希望把7天描述成中国新消费时代的标杆公司,而不仅仅是一家有互联网特质的经济型酒店而已。
按照《沸腾十五年——中国互联网1995-2009》的划分,1995、2001、2005、2009年是其中的四个关键的年份,但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,那么,2001年和2005年是铁定的两个重要年份,而2009年也很可能是。
在2001年之前,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大都以垄断资源性的超级国企为代表性公司,诸如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移动等,这个阶段基本上没民营资本什么事情,也没海外VC什么事情。
2001-2005年,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则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领舞天下,这个阶段,最开始是中华网和三大门户的机会,之后虽然断了两年,但2003年携程抢先撞线后,则继续涌现出空中为代表的SP和盛大、九城的崛起,其结尾也是高潮部分则是百度和分众这样的百亿美金公司的出现。
2006年之后,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开始有所悄然变化,特别是对于上市盈利要求等政策性的变化,让2006年开始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小年。
这一情况在互联网行业内表现的尤为突出,直到2007年12月,巨人、网龙、完美时空、金山等网游公司依靠靓丽的财报杀出,这一年年底,阿里巴巴也乘机上市。但这只是2007年12月的单一表现而已,在之前的15个月和之后的15个月内,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上市均无大的表现,直到2009年3月畅游的上市,以及2009年10月的新浪房产和易居中国的合并,以及7天在2009年年底的上市,整个行业才开始有了一些春色。
但如果放大到整个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,我们会发现,其实还有如家、新东方和无锡尚德这样让人振奋的IPO贯穿2006-2009期间。如果要给2006-2009年整个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找一个调子的话,那么,那应该是中国新消费的概念,教育是新消费的概念,新能源也能算新消费,网游是典型的消费概念,至于酒店,不论是传统的如家还是有更多互联网特征的7天,更是不折不扣的消费题材。
我一直有个观点,互联网在中国经济变差的时候是减震器,在变好的时候是加速器,这是因为,互联网本身和消费概念紧密挂钩,但同时,互联网又不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大的波折。
7天的意义在于,他是不折不扣的消费概念,但同时,他又有诸多互联网的概念在其中,从这个意义上说,7天有可能成为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第三浪的一个代表性的公司,至少他很有特点,有很好的现金流,又足够有成长性。
如果拉通整个中国互联网的15年历史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历程,我们则会发现,其实低谷总是很短暂的,在过去的15年里,春天是常态,阳光总是普照。
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容易想清楚,中国企业的海外上市热潮其实是一个国家能量有序释放的开始,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青春舞曲更绚丽的乐章呢。而这一浪,因为我们的公司离用户更近,价值发掘更多,有更实在消费升级概念支撑,因此,泡沫更少。想一想腾讯吧,都150港币了,300多亿美金的市值,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。
春天真的来了。 |